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舞台20載 樊光耀暢談生活意見

更新日期:2010/04/16 00:07  台灣立報 魏世昌
【記者魏世昌台北報導】演員樊光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那名打破蟠龍花瓶的苦情「唐先生」。他在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飾演孫爸一角、李安的電影《色、戒》中擔任演員兼對白指導,展現出專業演員多元的轉換能力。
審視當下 定位自己
為提升校園藝文風氣與創意思考,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5日邀請樊光耀與學子暢談「一個演員的生活意見」,分析時下大學生的「時代意義」,期望大學生透過不同角度審視所處的當下。他舉出時下風行的自拍熱潮、品味建立與新聞觀點訓練,強調「認識自己」與「瞭解自己」的重要性。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焦元溥:失蹤的頻道

「列文先生您好,我是美國航空的副總經理,請您回撥這個號碼和我聯絡……」
一日,鋼琴名家與音樂學大師,哈佛教授列文(Robert Levin)返家時,驚訝發現飛機上竟不再提供古典音樂頻道。即使不認為能有什麼改變,想到自己畢竟是音樂家,他還是決定提筆寫給美國航空: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30歲以前不要去在乎的29件事

1.放棄  
把握的反面就是放棄,選擇了一個機會,就等於放棄了其他所有的可能。 當新的機會擺在面前的時候,敢於放棄已經獲得的一切,這不是功虧一簣,這不是半途而廢,這是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或者什麼都不為,只因為喜歡這樣做,因為,年輕就是最大的機會。人,只有在三十歲之前才會有這個膽量,有這個資本,有這個資格。 

2.失戀
不是不在乎,是在乎不起。三十歲前最怕失去的不是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是夢想。愛情如果只是一個過程,那麼正是這個年齡應當經歷的,如果要承擔結果,三十歲以後,可能會更有能力,更有資格。其實,三十歲之前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稍縱即逝,過久地沉溺在已經乾涸的愛河的河床中,與這個年齡的生命節奏不合。 

3.離婚
不是不在乎,是一切還來得及。一位三十八歲的女友與老公結婚十五年,冷戰十三年,終於分手。她說:「如果說後來不願意離婚是為了孩子,那他第一次提出離婚我沒有同意,現在想來真不知道為什麼。如果那個時候早分手,我的生活絕不會是今天 這個樣子。現在再重新開始,總覺得一切都晚了。」 

4.漂泊  
漂泊不是一種不幸,而是一種資格。 趁著沒有家室拖累,趁著身體健康,此時不飄何時飄?當然,漂泊的不一定是身體,也許只是幻想和夢境。新世紀的時尚領袖是飄一代,渴望漂泊的人惟一不飄的是那顆心。

5.失業  
三十歲以前就嘗到失業的滋味當然是一件不幸的事,但不一定是壞事。三十歲之前就過早地固定在一個職業上終此一生也許才是最大的不幸失業也許讓你想起埋藏很久而塵封的夢想,也許會喚醒連你自己都從未知道的潛能。也許你本來就沒什麼夢想,這時候也會逼著你去做夢。

唸數字沒邏輯 德鼓吹學華人

 2010/03/01
中國人比較有數字概念,至少比歐美人強太多了。這是近來歐美專家的看法,這些專家不但宣揚中國人的數字概念,還希望全盤引進到歐美的語言文字中。



這幾年來,歐美的教育學者不斷讚揚中文的數字唸法,不少數學教育專家指出,中文的數字唸法簡單又有邏輯,讓華人學童的數學能力普遍高過歐美。

這個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歷次全球評比,中港台及日韓學童的數學能力普遍名列前茅,而法德美英等國學童數學能力皆不佳。

不少歐美數學教育家因此積極研究中國人的數字概念及用法,如美國學者米勒多年前便與香港大學合作研究中文數字與數學的關係和兩地兒童學習差異現象。

米勒發現,西方孩子在3歲時,從1數到10的能力與香港和中國的兒童不相上下,但從4歲起,歐美兒童能數到20的比率就大幅下降,而華人兒童能數到50的比率高出西方小孩很多。

為什麼?因為中文數字唸法有簡單可依循的邏輯,而英法德文卻沒有,從11到20都是一個新字,而從21到100又是另外一些字,光要熟悉這套唸法就需要很久的記背,何況演練?

廖玉蕙:語言邏輯的錯亂

黃昏時分,偌大的辦公室裡,悄無聲息。忽然,高跟鞋敲打在磨石子地的尖銳「喀!喀!」聲傳來,眾人都抬起頭好奇地張望。原來,一位年輕的女子拉著個年莫六、七歲的孩童走進了室內。坐在角落的男子驀地大聲地朝女子驚訝地說:「哇!林大姐!你的女兒怎麼越長越大了呀!」我忘形地噗哧大笑出聲,大夥兒齊齊將眼光朝我射來!我只好佯裝咳嗽,掩飾失態,心裡嘀咕著:「幹嘛看我!六、七歲的孩子不該越長越大嗎!難不成還越長越小!這『怎麼』二字用得何其詭異!」

電視劇裡阿春的哭泣
電視劇裡,失去阿嬤的阿春,撲倒醫生懷裡,傷心哭泣,白袍醫生撫著阿春安慰道:「阿春!既然你奶奶已經死了,你就不要再哭了!」螢光幕前觀看的群眾,都沈浸劇情裡,跟著阿春哭紅了眼,我想到的卻是:「那阿春該何時哭比較好?難道該在阿嬤還沒死去之前先嚎啕大哭一場嗎!」

小故事◎天地禪院

完美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滿地都是寫了字的廢紙。
「怎麼啦?」老和尚問。
「寫不好。」

老和尚撿起幾張看:「寫得不錯嘛,為什麼要扔掉?又為什麼哭?」
「我就是覺得不好。」小和尚繼續哭:「我是完美主義者,一點都不能錯。」
「問題是,這世界上有誰能一點都不錯呢?」
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你什麼都要完美,一點不滿意,就生氣,就哭,這反而是不完美了。」


【30雜誌◎2010四月號】齊豫╳青峰 成為,自己的橄欖樹







夢想除了去追尋,更要去「成為」,每個人都可以用擅長的事,成為自己的橄欖樹。
—————


     希臘神話裡,眾神贈給人類最寶貴的禮物是橄欖樹,受到此祝福,將能身心充滿。

     現實世界中,齊豫與青峯,種活自己的橄欖樹。

     大四時,齊豫出了《橄欖樹》專輯,雖然中間順著父母的安排,出國留學,但喜歡四平八穩的她,決定選擇做「擅長的事」──唱歌,出版多張中英文專輯,至今還是華語歌手英文專輯銷售紀錄保持人。

     青峯生平第一次的歌唱比賽,自彈自唱的那首歌就是《橄欖樹》,雖沒獲獎,卻持續創作,一直到參加海洋音樂祭,與團員一起被發掘。如同他寫的《小情歌》:「這是一首簡單的小情歌,唱著我們心頭的白鴿,我想我很適合當一個歌頌者,」從歌頌中,他對人生不再迷惘,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個人都該種下自己的橄欖樹,不但有助於往後立定目標,更能穩穩走在人生道路上。齊豫與青峯,用「天賦」當種子,灌溉「自信」,認真活在當下,實踐夢想。透過兩人以下的精彩交鋒,發現種出茂盛的人生橄欖樹,一點也不難。